blog 08:东京23区和上海16区| March 1, 2021

#看不见的城市

周末去参加了东亚观察局的一个线下活动「街角里的东亚城市文化」,其中聊到了东京23个区的不同风格。

观众提问环节的时候我说,有很多以地名命名的日剧日影,比如:

  • 《池袋西口公园》(黑道、帮派、街道文化)
  • 《下北泽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剧场之街)
  • 《只有吉祥寺是想住的街道吗》(15年来都是“最想居住的地方”排行榜top1)
  • 《再见歌舞伎町》(新宿酒吧、风俗店、情人旅馆、少女援交)

这些不同地名其实都代表了不同区的独特气质。

另外,几年前有部日剧叫《东京女子图鉴》, 讲了女主从小城市来到梦寐以求的东京打拼的故事。编剧用居住地的变化来隐喻女主不断打怪升级之路:三茶—>惠比寿—>银座—>丰州—>代代木上原—>港区。

知乎上有个回答,说对应到上海是:七宝—>中山公园—>南京西路淮海中路—>世纪大道/古北—>衡复安福武康路—>静安寺。

但其实,除了老上海人会对上只角下只角、南市老城厢、反黄复卢格外敏感,年轻人聊到居住地时、对住在中山公园还是世纪大道并没有那么大的感官差距。这可能是上海还没有东京这么阶级固化的原因。

说回前面不同区域的不同气质。虽然东京和上海都是大都市,但上海各个区之间大同小异,好像并没有像东京那样多元聚集。比如提到秋叶原,就是御宅族快乐老家;提到下北泽,就是古着二手剧场之街;提到新宿,就是歌舞伎町的不眠之夜。表参道和竹下通只差了300米,却是完全不同的空气:前者是 city girl 的潮流聚集地,后者是哥特萝莉的学生妹圣地。

上海的城市气质有些单一。上次散步到愚园路上一家买手店,听到走过一个日本路人的感慨:あぁ、代官山っぽい(好像代官山)。似乎上海的城市符号也是如此:优雅、时尚、精致、有情调。

除此之外呢?去年8月份,上海市中心仅剩最大的花鸟市场拆迁;今年年初,虬江路上的音响城拆迁;昨天早上,看到顺昌路上开了十几年的几家苍蝇小馆面临动迁;南浦大桥下,据说「外滩一溜高级餐厅里工作的厨师和服务生们都爱下班后去的」烧烤路边摊儿宣告结业......

想起前几天看到友邻吐槽:

好想过一些具体的生活。 我的意思是,没有被上海的符号所包围的生活,上海的符号就是外滩丽人法租界咖啡厅和巨鹿路酒局。 我想要那种有气味,有颜色,有幽婉而亲热的人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