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17:被击碎的互联网叙事| March 22, 2021

# 日常人间观察

昨天调薪了。晚上回家路上忽然想到,工作已经三年了。

之前校招季问leader,招应届生有什么标准么,leader说要有热情。我当场表达了不屑:「不觉得热情这种东西很廉价吗?」

他意味深长笑了一下。我好像意识到了什么,心虚一样地转移了话题。

想起三年前刚入职的时候,经常像只打了肾上腺素的小白鼠一样在办公室四处乱窜。Airbnb回来的工程师说,前同事问他回国工作的感受,他想起我然后回答,这是一个十分年轻、充满希望和干劲的地方。后来离职的时候离开北京,同事发来消息,说Hayami是我见过最有活力的pm。

现在呢,完全打不起劲和同事交朋友。甚至业余私人时间也极度排斥做互联网的人,听到开口就是bat、dau、roi、大公司八卦、产品法则、用户心理,只觉得乏味至极。

前段时间一个记者找到我,说正在写「没落的互联网公司」,看到了我18年在知乎上提的问题:为什么从豌豆荚出来的员工都自带「豌豆荚气质」?他们最后都去哪了?现在过得怎么样?

我记得提这个问题,是因为在头条认识了一些十分独特的豌豆荚前员工。于是在描述里说:

发现从豌豆荚离职的员工都比较容易识别,有种自成一派的感觉。不管是研发还是产品。

豌豆荚早年想做内地版的google play,内部非常崇尚google的工程师文化。和今日头条重视技术驱动不同,豌豆荚创始人的观点是「技术是有价值观的,取决于你做什么」。除了技术,另外也非常「注重设计驱动和传播美学价值」。团队氛围非常好,在豌豆荚任职过的员工都对其有着强烈的身份归属感和自豪感(大概曾经也是互联网人的乌托邦?)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从定义「豌豆荚气质」开始。

然后下面有个答主说,豌豆荚是他青春的最后一站,所以倾注了所有的感情。豌豆荚气质是:

  • 聪明(迅速学习和掌握大量的信息,然后快速进行分析和决策,找到事情的本质和延伸);

  • 发现更大更美好的世界(公司从内部到外部都有着如何用找到这世界更好玩的一切的理念);

  • 创业的精神(很多时候豌豆荚员工在做事情,不是部门职责和KPI的拆解。而是真的围绕这件事怎么能做的更好,发挥自上而下的所有的主观能动性,真的把一件事做到行业顶尖

后来又和一个前员工聊,说豌豆荚的气质是聪明自由。但她更喜欢待过的另外一家充满人文关怀的公司--豆瓣。

年前在clubhouse上,看到一个豆瓣离职room。于是进去讲了说:

听说在早起豆瓣内部,员工们很少聊增长、数据、收益、指标这些话题。他们更关心文学、艺术、社科、哲学,关心人类的命运、思考人的本质。

举个例子,有一个同事刚入职时,桌上放了一本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另一个同事刚好经过,瞟了一眼封面,说XX版本其实更好。

在豆瓣,不管是什么岗位,大家都有很好的阅读素养和智识水平,还有人热爱音乐、组乐队攒演出、有人喜欢看展、有的是资深的戏剧爱好者。早期公司还定期搞Happy Day,工程师们下了班后凑在一起,曾经的一个娱乐项目是:在一小时内组装一台3D打印机。

有同事问:“阿北,如果不做豆瓣,你会做什么?”

阿北:“我可能会研究社会学。”

.......

在我表达了对早期豆瓣的向往,以及吐槽现在大家只会摆《硅谷增长笔记》和《投资最重要的事》之后,speaker里的前员工们哈哈大笑,然后聊起从前办公室里养的乌龟死了没有的事情。

「端」之前有篇报道说:

在不远的几年前,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从业者,都还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完美职业,它意味着高学历、高薪、财务自由、拥抱“新四大发明”、拥抱未来……一旦有幸跻身其中,便提前锁定了冉冉升起的新晋中产席位。也是这短短几年间,这个群体的关键词,慢慢变为了996ICU和反讽的“修福报”,进而演变为全面“内卷”的“打工人”。

但在我看来,最大的无奈不在于流量见底后,各家巨头的血腥厮杀和对员工剩余价值的疯狂压榨,也不是被击碎的互联网精英叙事,而是工作中越来越难接触到有趣的人类。写码、画图、提需求,在机器被训练得越来越像人类的同时,人也变得越来越像机器。

周末的时候朋友问我,互联网公司是不是人均推友的那种。我想了一下,说没有这么geek,现在大家普遍都是冲着钱选择的这行吧。

象征着平等、开放、多元、包容的互联网精神,已经在这代互联网人身上看不到了。满眼望去,都是指标主导、数据驱动、增长至上的呆滞和僵化。

在我问出「不觉得热情这种东西很廉价吗?」之后,想到了四年前互联网第一份实习。

秋招接近尾声,而简历上还没有一份大厂的实习经历,再加上没读研的学历劣势,一度对前程感到迷茫。某天走在夏夜的五道口,口袋里传来手机电流的微弱震动,又在各种因缘际会下拿到了敲门砖,成了西二旗民工的一员。

后来leader在解释为什么在众多候选里选择了我的时候,说「她有热情。」

现在回看这种「热情」,也许是属于初出茅庐的兴奋和新奇,所以感到很「廉价」。但扪心自问,那个在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份职业」时,说「因为对世界发展的规律和背后隐藏的逻辑感到十分十分好奇,想要去探究事情的本质」的初心,还是没有变的吧。

最近很丧,陷入一种无力感里。

的确有些矫情。拿着远超于同龄人的薪资,996但每天拥有7个小时的自主可支配时间,不失眠,睡到自然醒,三餐准时,运动看书,比机器人还规律的作息,反消费主义,维持低欲望的简单生活......这种状态,似乎不该再去抱怨什么。

抱怨是最没有用的吧。 安于现状,把所有事情归结于糟糕的时代就好了,一遍遍对制度失望就好了,向不断加速的系统缴械投降就好了,什么都不做躺着就好了。

但还是要相信人有自由意志,相信力之能及总有所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