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18:“对自己好”从来不是“买买买买”| March 29, 2021
昨天工作上凶了一下合作方。一方面是对方有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是天气太好还要上班有点低气压。然后leader来私聊我,说我在群里说话语气有点冲,这样对解决问题是没有帮助的。我有些自责地道了歉,承认自己的做法不够professional。
昨晚下班路上反思了一下,自己情绪不太好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这样的过程:不爽--表现出来(写在脸上or说出来)--离开生气情绪后、随之进入自责和不安(你反思一下自己/你怎么这么差劲/你给别人带来了困扰....etc)
现在大家好像很喜欢提一个概念,叫「情绪价值」。去Google
了一下,原来这个词,最初不是来源于心理学,而是经济学和营销领域--
美国爱达荷大学商学院的Jeffrey J. Bailey教授(2001)从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营销视角出发,将情绪价值定义为顾客感知的情绪收益和情绪成本之间的差值,情绪收益为顾客的积极情绪体验,情绪成本则为负面情绪体验。**」*
但是我们现在说到这个词,往往指的是亲密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极积极建设性的回应,把对方从糟糕沮丧的状态中解救出来。
我们经常被教育怎么去为伴侣提供“情绪价值”,却很少去讨论怎么和自己的情绪相处。
豆瓣上有个帖子「发现一个迅速消除焦虑情绪的小方法,分享」
答案是无限承认
点的外卖到时间了还没有送过来,开始拨手机、焦虑走动。这时候对自己说:“是的,我承认,我饿了,外卖迟到这么久我很烦躁。”
瞬间平静。会耐心等待。”
其实我看了之后没多大感觉,但这条帖子意外还挺火的。正好在最近的书里也看到了类似的观点,所以尝试用理论来解释一下。
书名是《自我关怀的力量》。作者是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母亲,也是一个心理学博士。她发明了一种自我关怀的理论--「自我关怀是当今社会高压下人们共同缺少的一种心理能力。因为自尊、自我批评的主流地位,人们在善待别人的同时,却不能同样善待自己。」
在第三章里,作者也聊到了接纳消极情绪:
传统观点(著名的强尼·莫瑟曲调)告诉我们应该强调积极而摒弃消极。然而问题在于,如果你尝试消除消极,反而会起到反效果。在心理上或是情绪上,对痛苦的抗拒都只会令折磨加剧(记住,折磨 = 痛苦×对抗)。我们的潜意识会记录下每一次回避和抑制的尝试,而最终却会以放大痛苦而告终。
研究发现,与那些缺乏自我关怀的个体相比,高度自我关怀的个体更少地抑制不想要的想法和情绪。他们更喜欢去体验那些困难情绪,并乐于承认这些情绪是有效并重要的。自我关怀之美在于并非用积极情感取代消极情感,而是通过拥抱消极情感而产生新的积极情感。
这一点和帖子里说的很像。
昨晚我很懊恼的时候,想起了这本书里说的:
自我关怀包含了三个核心的成分。第一,它需要善待自己,也就是说要以友爱的方式理解我们自己,而不是严厉地批评和指责;
第二,它需要认识到共通人性,感受到与他人之间在生命体验上的契合,而不是被自己的痛苦所孤立和隔离;
第三,它需要静观当下,即对我们的体验持以平衡的觉察,而不是忽视或者夸大我们的痛苦。」
然后我尝试承认自己的错误:是的,我白天的做法有些不成熟。对方是犯了错,但我没必要态度这么差;
再是尝试跳出「自我」,不断告诉自己:也许其他人遇到这种情况,同样会生气。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我不是一个人,不要被这种痛苦孤立和隔离;
最后尝试做了一些自我关怀:周日上班真的辛苦啦,已经很棒了。回家看点轻松愉快的东西放松一下吧,抱抱自己~(给自己炖鸡汤)
消费主义的一个经典话术是「对自己好点」-- 定期去美容院护理、吃点好的犒劳自己、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买下来......资本巨头似成了也最“关怀”女性的一个存在:它反复揣摩你的心思,研究你的喜好,拔高你的快感上限。如果你自认为是反消费的女权主义者,也同样会有品牌打着「NO BODY IS NOBODY」来迎合你的特立独行。每个人都正确而体面地进入这个大合唱,双膝跪地、无孔不入地献上对你的“关爱”。
但「对自己好点」才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