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13:「311后结婚」| March 11, 2021

#日常人间观察

今天是日本311大地震10周年的日子。

9.0级特大地震、巨大海啸、核泄漏,这三重伤害早已超过了“天灾”的范畴,在现今的日本仍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后遗症。

这十年,在无数日剧、电影、文学、非虚构写作里,也总是能看到东日本大地震的影子。但人们很少直呼其名,要么是主人公把日历翻到了3月11日,要么是镜头里的建筑物在剧烈颤抖。日本人会把311称为「あの日」(那天)。它不像美国人,每年秋天那一天,在双子塔曾经矗立的地方亮起高耸入云的灯;也不像中国人,用默哀鸣笛防空警报等仪式纪念灾难中逝去的亡魂。日本民族性中的隐忍、自制,让他们把巨大的悲痛融入了这短短的三个字,这是一种独有的默契与心领神会。

我曾经对一个话题感到很好奇:为什么灾难过后人们会结婚?

事实上,311后结婚」确实也成为了当时的一种现象。

日本出版社「RECRUIT」2011年的报告显示,近四成的未婚女性在311以后,对结婚有了更多的关心;

女性杂志2011年8月17日的专题,讲“这十几年来,无论男女,在城市生活的日本人,结婚的年龄年年提高,也有些人甚至把结婚排除在人生选项之外。可是在311后的那段期间,由于天天都发生余震,媒体也不断地播放震灾报导,让单身的人开始受不了一个人的孤单生活,期盼与他人建立「绊」,于是「311后结婚」成为一股热潮。”

说到这里顺便提下,2011年日本的年度汉字也是「绊」(「年度汉字」是每年全国征集的一个代表性汉字,用以表现该年世态及人们的感受)——在巨大的灾难过后,人会产生强烈的「存在感」,深切意识到无常和脆弱,继而产生一种想要与人建立起羁绊的心情。

我超~~~~~喜欢一部日剧《最完美的离婚》,可以很好诠释这一点。

突如其来一场地震,地下铁瘫痪,只能徒步回家,他们在人流中遇到了只有一面之缘的彼此。在那个惴惴不安的夜晚,两个看起来如此不搭调的陌生人选择牵手等待地震过去,宛如在水流中牵着手怕失去彼此的水獭。

光生说:“如果不是地震,我们可能不会结婚吧。”

7年前我很不能理解这里的剧情,觉得不思议又脱离现实。直到7年后的今天(正好也是311),在雾雾雨雨的清晨里读到一本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孤独」这一章里,作者把孤独分为人际孤独、心理孤独和存在孤独。

“个体常常和他人隔绝或和部分自我隔绝,但在这些隔绝背后有一种更基本的、因为存在而存在的孤独。即便是和别人有着最圆满的沟通,或者是有着最高程度的自我知识和自我整合,这种孤独也不会消失。存在孤独指的是个体和任何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它也指一种更基本的隔绝,个体和世界的隔绝。

.......

存在孤独孕育了“事物的原料”,构成了世界的根基。但是它也被一层又一层世界的加工品所隐藏,每一层的加工品都饱含个人和集体的意义。我们只体验到了一个寻常的世界,一个由日常生活和“他们”构成的世界,一个所有物体和个体都彼此多重连接的世界。我们被平静诱导入一种熟悉的、亲切的归属感。那种极度空旷和孤独的原始世界被无声地深深掩埋了,只有在噩梦或者幻想中才会偶然发出短暂的声音。

但是现实的帷幕有时会拉开,让我们瞥见后台的构造。我相信每个有自省能力的个体都体验到这样的时刻:一种陌生感浮现出来,所以的意义从事物上剥离,符号彻底瓦解,个体从那种“熟悉”的安全锚上脱离。在这些时刻中存在着深刻的存在痛苦,人与世界的关系受到了剧烈的震撼。“

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每天生活的日常世界,其实是一个精心搭建的舞台。像是加缪在《西西弗神话》里描写的“起床,乘电车,在办公室或工厂干四小时,吃饭,乘电车,再干四小时,吃饭,睡觉,而且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和星期六,全是同样的节奏,大部分时间里,这条路走得相当顺畅。”

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尽情扮演着normal people的角色,爱情对我们来说只是锦上添花,于人产生连结也只是为了杀死无聊。前几天看到豆瓣上友邻说:

“大言不惭地再说几句:一个女生有学历有事业有经济实力有交际圈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活得滋润得很。如果要结婚只会因为爱情。而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奢侈品。况且有了爱情也不一定要婚姻。除此之外,我不会拿婚姻去交换任何东西。以上。”

这是和平年代的礼物,这是风和日丽的馈赠。我们生活在日常的喜悦里,自然可以大步流星走上舞台正中央,对着全世界激情慷慨发表独立宣言。

我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布景落下、舞台坍塌,日常的表象被层层剥离,身边的世界逐渐分崩离析。当面前展现出一片极度空旷的平原时,当大地最原始的肌理丝毫毕现裸露出来时,我和世界的关系是否也将受到剧烈的震撼,是否也会面临巨大而深刻的孤独。

转眼之间也三月了。正是春寒料峭之时,希望光生和结夏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