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秘密是感知

The heart was made to be broken.

今天早上躺在瑜伽垫上做心理咨询。已经一个多月没做了,空气里弥漫着闷热的气息,蝉声交织着弄堂里扫地的声音,木质地板向着身体传递着丝丝的凉意。

大概过了一半的时间,咨询师说,发现你在描述时自始至终用的都是「你」,来代称「我」,这是为什么?

我愣了一下,这是个很不自知的代称,在被指出来之后才恍然发现,我突然从瑜伽垫上坐了起来。我说可能是因为在描述一件过去的事情,现在不处于那样的情境里了,所以有种看第三者的感觉吧。

在咨询接近尾声的时候,咨询师说我突然好像知道为什么了,你一直在理性化分析和阐释一些东西,所以用了一个剥离自「我」的代称。

我说是的。在中途被指出这个代称后,我当下就意识到了是什么问题,这有点像是我留下的一个谜面,想看看咨询师什么时候能解出来。

在从瑜伽垫上坐起来的那一刻,我想起了同样的事情发生过在两年前。明明是在讲自己的事情,却完全是一副第三者的旁观视角。「我」就是我本身,但「你」和「她」可以是一种方法,一个工具。把自己从现实中「抽离」出来,习惯用一种「他者」的视角去看待很多问题。有了这些视角和素材之后,就会觉得一切都是有迹可循、有源可溯、可以解释的了。痛苦也会被这些分析合理化、淡化。

两年前处于同样情景中时,我写过一篇日记,标题叫做《我失去了直觉》。人都是有躲避痛苦的天性,恣意投入当然会遍体鳞伤,但抽身而出就是一种好的方法吗?

Call me by your name 的结尾,父亲说

为了快速愈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夺了太多的东西,粗暴地把我们自己的一部分都挖空扔掉。结果呢,三十岁的时候我们情感就枯竭了。每一次我们遇见一个新的人,我们能够给的,就少了一分。

「枯竭」的英文原文是go bankrupt,直译过来是「破产」。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个词,但它让我想起之前和一个30+姐姐的对话。

姐姐20岁出头时校园恋爱,后来和男友分属异国。学生没什么钱,但年轻的时候嘛,总是恋爱大过天。俩人省吃俭用省下钱买国际机票,有个三天假期,还要打个飞的来个中美来回。

「就是那种感觉希望渺茫的异国恋还是 all in 了的感觉,还挺勇的。」她说,「现在我们是再也不会干这种傻事了,生活里重要的事情太多了,感情只能占一部分,再也没办法做top one 了。」

年轻时共同创造了轰轰烈烈的浪漫,在迈入30+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去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房子,车子,工作,狗,小孩,老人…婚姻故事总是一地鸡毛,谁也逃脱不了。

从2020年疫情的时候,我就断断续续听她说了很多困惑,婚姻的困惑,亲密关系的困惑,身而为女性的困惑。但我没想到后来她会说,「要不是当年的这点感情积蓄,我们现在已经散了。」

我以为过去了的就过去了,但不知道每一次的争执,都会在心里划下一道创伤。

「你们还是幸运的,就好像十年前在银行存了点存款。很多人是没有这样的感情积蓄在的…存了一笔巨款!」我说。

于是我也理解了什么叫做 go bankrupt。

世界上有一些人,早早就用完了银行里的储蓄。在一段关系结束之后,不会去面对过去、修补自己,就马不停蹄奔赴下一个目的地。于是在这条路上,渐渐变得麻木、冷漠、自私、利己。他们精准地称量着砝码,用爱来和魔鬼达成一笔笔交易。直到有一天彻底破产,表面上还穿着以前光鲜亮丽的外衣。但你知道,他们的心已经空了,空成了一具冰冷的木偶玩具。

爱从来都不是与生俱来的礼物。爱是一种积蓄,一种能力。积攒起来的是,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对周遭世界的好奇。就像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

基于此,「我一直相信,真正的爱情可以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双方都会因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我知道在(异性恋)女权主义者的阵营里,「智者不入爱河」几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那是因为「爱」太难遇到了,那些怦然心动的喜欢,转瞬即逝的倾慕,和爱本身都没有什么关系。上帝造了人,人创造了爱,去看见,去理解,去接纳,去感受,这都是爱的宽厚和滋养,也是身为人类的美妙之处。

豆瓣有个问题说,怎么解读 CMBY 结尾Elio 父亲说的那段话,底下有位豆友回答说,

有时失恋后的我们会建立起麻痹自我的堡垒,拒绝去感受,拒绝去承认,直到心里变得麻木,不再受痛苦侵袭...温柔地对待它,即使是疼痛,是心碎,是绝望。因为其实,爱的秘密是感知。能够感受到心碎和疼痛,是因为感知。只有温柔的对待自己能够感受到的心碎和疼痛,才能够保有同样的能力感受幸福和快乐。疼痛和幸福,两者往往相互交织,才组成了爱情的丰盈和人生的厚度。

我想到王尔德也说过类似的话,The heart was made to be bro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