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14:东亚三国手不拉手| March 17, 2021

# 身为女性

今天札幌首次认定法律不承认同性婚姻「违宪」的裁定,成为日本同性婚姻平权的重要里程碑(我怎么记得6年前,涩谷就已经通过同性伴侣法案了)。

大家应该都听过一个打油诗:

东亚三国手牵手,谁先平权谁是狗。

铁血儒家三巨头,都和女人有世仇。

一衣带水三兄弟,一起干死生育率。

看起来中日韩的女性地位都五十步笑百步。但我之前很好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年里,日韩都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品,中国却几乎没有?

韩国有《82年生的金智英》;日本除了上野千鹤子的《厌女》和《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伊藤诗织的《黑箱》,还有《不能生育的社会》《女性贫困》《妻子们的思秋期》《异常》《明治》《看护杀人》《坡道上的家》《隔壁的女人》《对岸的她》《无声的角落》《绝叫》....

反观大陆,这几年能勉强算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大概只有《新婚之夜》——职场女性、家庭主妇、第三者、大龄女青年、青春期霸凌.....写了当代城市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遇到的困境。但我记得辽京在不止一个场合拒绝了“女性主义文学”这个标签,说过写作的最初动机“不是为女性发声”,只是想“从生活中揪出故事的线头”。(这里没有任何指责辽京的意思)

我的女性意识启蒙应该是北外的《阴道独白》事件。在这几年里,看到这些微弱的声音一点点艰难聚集起来,如惊蛰时春雷乍动又如麦浪般群涌起伏,继而产生一种“中国女性意识在逐渐启蒙”的欣欣然错觉。而翻日本的女性向网站和杂志,发现他们这么多年了,主题还是没有脱离开可爱小饰品、适合春天的腮红、夏日约会技巧、周末小旅行、与猫生活的家居....等等。再去看一些sns,女生的问题好像大多还是集中在恋爱烦恼、星座运势。于是产生一种“垃圾霓虹,shame on you”的感慨。

我发现她们好像没有中国女权主义者那种披荆斩棘的愤怒。像是一只只乖顺可爱的小鹿,静静地站在河边,岁月静好地舔舐自己的鹿角。

去年“张校长怒斥全职太太”,中文互联网上对于「家庭主妇」的讨论甚嚣尘上。大部分的声音慷慨激烈,极力反对家庭主妇,鼓励妇女回到社会争取一份职业。

与之相对应的是,《坡道上的家》这部日剧播出后,原作者角田光代在接受采访。说在日本,比起说结婚可怕,观众更多在关注日本政府应当如何努力让妈妈和妻子更好地照料孩子。

我觉得日本人的反思,还是在说怎么完善制度;但是国内好像越过了制度这一道,直接反对这个事情本身,走到了完全的对立面。可能是因为大家已经失望透顶失望,不寄希望于制度的优化、而是疾呼个体的反抗了。

我发到豆瓣的时候,友邻评论说:有点像越过红十字会,直接给韩红捐款那种意思。

是什么让日本的女性产生了这种(我们看起来很可笑的)期待?

1979年,在联合国大会第三十四届会议上通过女子差別撤廃条約(消除女性歧视条例)。禁止对妇女的歧视,纠正个人和公司对妇女的歧视以及社会上的歧视性做法,以实现两性平等的社会。

1986年4月,《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生效。1999年继续修订,禁止在招聘、用工、岗位分配和晋级等方面的性别歧视,同时要求用人单位对性骚扰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1996年12月,日本政府制定了《2000年男女共同参画计划》。该基本法包含五项基本原则:即尊重男女公民的人权关注男女平等的社会体制和实践;男女共同参与各项政策的 规划和决策家庭生活和其他各项活动中男女的和谐相容;以及男女共同参与国际合作

2013年起,政府提出“女性经济学”,推行育儿结束后女性的再就业以及增加女领导的政策。

内阁府还有个「男女共同参画局」,除了性犯罪&性暴力的支持系统,还有女性贫困协助、男女共同参政.....等等

这一切政策的指向结果是,根据日经在今年3月8日的调查显示,公司内部升职的女性高管在2年内增加到了1.6倍,平均占比达到7%。

我始终觉得,日本女性在社会上受到的规训要比中国多得多。

大学的时候经常和樱花妹一起玩,发现女生来中国都还蛮开心的,感觉到了从所未有的自由--不化妆的自由、不读空气的自由、不用扮演傻白甜无脑赞美男性的自由。

伊藤诗织开记者发布会的时候,坚持要用英语(而不是日语)对着西方媒体发声。一位日本女性说到一个细节“你不觉得说日语的伊藤诗织和说英语的伊藤诗织完全是两个人吗? 日本社会不欢迎雄辩的人,女性用语里没有那样愤怒的表达语气。”

我有时候会看不起她们的柔弱。但后来发现,女性意识有时候是被“逼”出来的。

因为伟哥包皮手术齐进医保而卫生巾的税率是13%,因为家庭暴力致死是清官难判的家务事,因为强奸幼女只被判六个月,因为被贩卖的妇女被歌功颂德送上了感动中国.......所以你们会震惊,会心碎,会愤怒。积雪百尺,冰风狂啸,长夜漫漫,你们只能四处奔走、大声疾呼,在黑夜中结成同盟,来一起对抗铺天盖地、骨瘦嶙峋的冰原狼。

没人跟你们手拉手。

————————————————

推荐最近看到比较好的两篇文章:

韩国女权运动:“我们不是花,我们是火”

[豆瓣女權,夾縫中形成的「中國特色女權」|端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