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终于把《海女》追完了。这部日剧诞生于2013年,是当时现象级的国民晨间剧。并且出现了「海女症候群」(あまロス)一说,观众用以表达完结后心中的空虚感。
《海女》从133集往后,讲的都是311地震后重振家乡的故事。去年是2021年,离311大地震正好过去了十年,我写过一篇《311后结婚》。
时隔一年,正逢上海疫情 lockdown。
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天,问结婚于你有何意义。回答说
一种对于我生活状态的落地。 情感上、生活上都有了一些依靠,不那么孤零零的。
我被「落地」这个描述击中。想起去年11月份,在豆瓣上发了一段恋爱感悟:
在复兴西路上压马路,想到恋爱会给人一种很“具体”的感觉。
我喜欢这个词,压,马,路,抬起一只脚,另外一只就能稳稳落在土壤上;开心地蹦起来,下一秒就能被地面稳稳接住;就算是不小心绊倒,也就是原地滚两圈罢了。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类,也许经历着各式的苦难,但是不是共享着这样一份微小的幸福呢。
这是重力带给人的安心感。物理课本上说,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而如果喜欢上一个人,被一个人吸引,是不是他就会变成一颗小小的星球呢?也许不是无时不刻在一起,就像日食则朔,月食则望,也许只有偶尔才会转动到一条线上。但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里,你看见它的存在,闪着朦胧的蓝光,就会有一种安心下来的感觉。
呐。好好工作,慢慢恋爱,日子就能(暂时)过踏实了。
后来隔了好久好久,久到我都分手了,突然看到消息提示里有条回复,就像在茫茫宇宙行驶了无数光年的飞船,蓦地降落在了眼前:
啊,两个多月前跟我的心理咨询师聊的时候从另外角度说了类似的比喻:爱像重力。
在地上的人因为意识有引力的存在,所以敢去跑去追甚至去飞。在无重力环境下拥有完全的自由,人反而会恐惧。
即使有时候我们因它落地受伤,但它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安心和归属感。它是阻力,却也正因此给了你勇敢前行的自由。
昨天听到一个朋友说,这几天 lockdown 晚上去做闪送,才发现原来 condom 的需求量这么大。有人说好奇怪,在这种密闭环境下同居很难会有如此大的需求量吧;另外有人接过说,可能只是因为躲不掉了。
然后我就在想一个问题,这些在封城的、万籁俱寂的夜晚叫着闪送的 couple,会在疫情结束后结婚吗?
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311后结婚」。
十年前,2011年3月11日,日本经历了一次集体性社会创伤——9.0级特大地震、巨大海啸、核泄漏。这三重伤害超过“天灾”的范畴,在现今的日本仍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后遗症。
这十年,在无数日剧、电影、文学、非虚构写作里,也总是能看到东日本大地震的影子。但人们很少直呼其名,要么是主人公把日历翻到了3月11日,要么是镜头里的建筑物在剧烈颤抖,然后旁白缓缓开始叙述说——「あの日」(那天)。
日本人不会直呼其名。他们不像美国人,每年秋天那一天,在双子塔曾经矗立的地方亮起高耸入云的灯;也不像中国人,用默哀鸣笛防空警报等仪式纪念灾难中逝去的亡魂。日本民族性中的隐忍、自制,让他们把巨大的悲痛融入了这短短的三个字,这是一种克制的默契与心领神会。
海女看到第154集的时候,有一个小小的发现——这集的时间设定在2012年,地震后一年的日子。小秋和小唯在聊天,左上角的背景墙上有一个汉字—「絆」。
日本每年都会有一个「年度汉字」的评选。在年末时向全国征集一个代表性汉字,用以表现该年世态及人们的感受。
2011评选出来的汉字就是「絆」(kizuna)。在巨大的灾难过后,日本人深切意识到无常和脆弱,继而产生一种想要与人建立起羁绊的心情。
曾经对一个话题感到很好奇:为什么灾难过后人们会结婚?
事实上,「311后结婚」确实也成为了当时的一种现象。
日本出版社「RECRUIT」2011年的报告显示,近四成的未婚女性在311以后,对结婚有了更多的关心;
2012年开始,一个日本人在网上更新博客「東京碎片(uedada)」,里面写道:311震垮了钢筋水泥,却让社会结构更加紧密。地震时单身独居的人们面对恐惧,让1/4女性开始关注婚姻,掀起了「311结婚热潮」。震灾后一个月,结婚的人暴增。
女性杂志2011年8月17日的专题,提到说:这十几年来,无论男女,在城市生活的日本人,结婚的年龄年年提高,也有些人甚至把结婚排除在人生选项之外。可是在311后的那段期间,由于天天都发生余震,媒体也不断地播放震灾报导,让单身的人开始受不了一个人的孤单生活,期盼与他人建立「绊」,于是「311后结婚」成为一股热潮。
坂元裕二的很多日剧里,都喜欢把311地震设为背景,用于承载重要的故事情节转折。比如《最完美的离婚》。
突如其来一场地震,地下铁瘫痪,只能徒步回家,他们在人流中遇到了只有一面之缘的彼此。在那个惴惴不安的夜晚,两个看起来如此不搭调的陌生人选择牵手等待地震过去,宛如在水流中牵着手怕失去彼此的水獭。
光生说:“如果不是地震,我们可能不会结婚吧。”
7年前我很不能理解这里的剧情,后来有些懂了。
很多时候,我们吃饭、上班、下班、出游,体验到的都是一个寻常的世界,一个所有物体和个体都彼此多重连接的世界。 《中国化的日本》中说到311时如此描述--“日本人们在自己所体验过的意志赖以生存的地缘社会这一共同体被大海啸整体吞噬。”
有一天,或许是一次天崩地裂的地震,或许是一场肆意蔓延的疫情。布景落下、舞台坍塌,日常的表象被层层剥离,身边的世界逐渐分崩离析,面前展现出一片极度空旷的平原。当大地最原始的肌理丝毫毕现裸露出来时,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是否也将受到剧烈的震撼?是否也会面临巨大而深刻的孤独、从而产生想与他人产生连结的心情?
转眼也四月了。上海还是春寒料峭之时,浦西 lockdown 已经到了第7天。封锁让分分秒秒的时间都黏着在了一起。早上醒来就像是生活在土拨鼠之日里。只有通讯软件里的聊天信息在一条条增加,和冰箱里的蔬菜在一天天减少。没法再把希望寄托在“等疫情过去后”的期待里,同时又有种“再也回不去了”的失重感。
我不懂我们是否有着相似的命运,还是只是随风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