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2021读书报告 cover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2021读书报告

“她有没有过因为阅读一本书而精神得到极大满足的时候呢?”

写作、诱惑、内心冲突、还有绝境。 ​ 就很戳.jpg 标题是卡夫卡的一本谈话录。

去年的读书报告可以戳这里👉 996的一年,和读过的83本书|2020读书报告 podcast版本可以在各大音频网站搜索「余生皆假期」。

今年一共读了65本书,比起去年还是少一些的。选取46本放到年终总结里吧。

一、打了五星的书(10)

爱的多重奏

巴迪欧认为,艺术、科学、爱和政治,是我们人类走向真理的四种途径。在这四条道路上的每一种追求,都会把我们升华到更高的命运刻度。所谓爱情,是共同经验世界真理的方式;是从某一瞬间的偶然出发,去尝试一种永恒;是包容差异并且实现创造,一种持之以恒的建构和一场坚持到底的冒险。这本书把很多之前听过的播客读过的书看过的日剧电影串联起来了,非常棒。

道德浪女 : 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

真是非常棒的一本书。我们一直被教导一生一世、一对一的异性恋婚姻,这种契约关系来源于传统农耕文化的家庭价值。但在现代社会的脚本里,一个人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可能性可能是无穷的 — 浪漫关系、亲密关系、家居关系等等,即浪女(Ethical Slut)。不过有一点点小小的遗憾,就是浪女背后是美国60年代的反战、反叛、性解放和公社运动,有一种和平主义嬉皮的气息,希望能看到更多历史方面的描写。但这方面比较少,比较多篇幅都在给出成为一个浪女的实战经验和技巧。看完这本书就觉得并不一定要成为浪女,它更大的意义是提供了另外一种文本的解读。

用豆瓣短评第一条来说:推荐所有人读它——并不是为了让大家都抛弃一对一拥抱性解放,而是你要做一个清醒的选择者,知道自己还有什么选项,知道别人怎么在这样的选项里度过一生,知道怎么去辨识情绪、处理冲突、如何沟通、去哪儿获得支持。

成为波伏瓦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很适合读完《第二性》再来读)。其实除了女权主义之外,还讨论了开放式关系中“本质而永恒的爱”和“偶然而激情的爱”(可以结合《道德浪女》来读);也讨论了哲学意义上的“自我”和“他者”的对立(看这一章就非常想谈一段三角恋);包括存在主义中萨特非常经典的“人是由自己造就的”(适合结合《存在主义咖啡馆》来读),还有自由(与责任的关系)、文学创作(伍尔夫“一个人的房间”)、主奴辩证法(非常黑格尔)。不过啊,抛开其他的不说,如果有个人对我像萨特对波伏娃那样说“保持最珍贵的自我,保持你对自由的热爱、你对生活的激情、你的好奇心,还有你想要成为作家的决心。”那我也会把ta当作一生的挚友 — 毕竟“没有人能孤独地成为她自己。”

城市表情 : 从 19 世纪到 21 世纪的都市摄影

因为很喜欢顾铮老师在上海策的展,所以看到作者就读了。 阿杰用摄影术来悼念旧都市的衰落;布拉塞用镜头将白昼所驱逐的那些荒诞与想象追回;维基把闪光灯比作阿拉丁神灯,借以掀开大都会之夜的裙裾一角,用混沌胶片告发着纽约的秘密与罪恶;森山大道的摄影风格受克莱因的影响,将都市作为自己感情宣泄对象的容器、同时对资本主义商业文化消费现象发起挑战、最后从愤怒和困惑中形成“反摄影”的激进实践。值得赞美的是,虽然是摄影书,但因为讲到了都市和人类的关系,所以引用了一些本雅明和齐美尔的理论,以及很多波德莱尔的诗。

所以嘛,要好好散步、随意拾荒、带着意识去拍照,发现人弃我取的东西,发现托马斯艺术(赤濑川语),做一个都市的“边缘人”和“游手好闲者”(本雅明语)。

地下室手记

都市生活在批量制造孤独癫狂的怪兽们。人与世界的陌生化、人与他者关系的损毁、最终会带来人与自我之间的危机。读的时候感觉像照镜子,把自己性格里阴暗扭曲的一面照得纤毫毕见。

路上观察学入门

太爱这本书,2021年第一个书籍标记就给它了,简直完美诠释了日本人的无聊无常无厘头无用美学。 21世纪的文明和20世纪的落后混杂、乱无秩序融合而成了奇怪东京大都市,于是也形成了街头巷尾微妙的脱节:悬挂在半空打开就会一脚踩空的大门、走了几阶就断了的台阶、柏油路旁意味不明的石柱、前后无援没有存在价值的孤墙…..这些微小的废墟都变成了城市僻静角落里不起眼的存在,是飞速城市化的痕迹。如果说城市在新旧交替,时代在新陈代谢,那托马森就是种拮抗,路上观察学和考现学是对时光和空间最温柔闲散的凝视。Ps:搜了一下国内的相关研究,去孔网买了央美一老师16年发表在《城市空间设计》上的考现学专辑(17年还开过Introduction to Modernology and Street Observation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通俗易懂的语言、人本主义的立场、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交织,去阐释了人类希望有归属、关联和意义,却不得面对的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四大终极问题。

知晓我姓名

最近上海很多恶性杀人事件,又出现了很多“独居女孩生存指南”,昨天吃饭时(坐在定西路的)万千说,这是默认了女性处于需要保护的弱势地位。书里也提到说「他们不被要求遵守规则,而对女性来说则有无数必须遵守的规则:盖好你的饮料、紧跟着别人、不要穿短裙。他们的行为是不变的常量,而我们是被期待改变的变量。什么时候进行全面预防和管理成了我们的工作?」

其实书名的含义有两层,作为挺身而出的受害者,「埃米莉目中无人、勇敢无惧,似乎拥有一切答案」;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更想让人们通过我所有的笨拙、困惑和日常生活,知道我是香奈儿。」

洗牌年代

卡尔维诺给巴尔扎克写书评的时候说,巴尔扎克写的所有东西,巴黎的空间,各种感受,人,最后都是要写一座城市,都是要写巴黎。 而每次读这种书的时候,都觉得像是在阅读一座城市。走过茂名南路的时候,总是会想起《繁花》里的沪生;在中山公园龙之梦,想起在圣玛利亚女中做着天才梦的张爱玲;在克莱门公寓门口徘徊,突然惊醒它是《长恨歌》里王琦瑶住过的爱丽丝公寓原型;在瑞金医院验核酸,会想起《红色》里徐天对田丹说:和你走在一起,上海的冬天也暖和一些。 喜欢这本书里的市民、街道和食物,字里行间氤氲在苏州河暮霭沉沉里的雾气,仿佛隔着纸都能闻到上海春天特有的潮湿味道。啊,喜欢。

二、社科(7)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可以称为《如何激发女性写作》。莎士比亚的妹妹似乎贯穿了全文--她的天赋、她的反叛、她被时代的不公所吞没,她选择了走向自我毁灭。但在一次次狂风暴雨般的女权运动后,在新兴思潮一次次的席卷之下,女性拥有了机会、训练、鼓励、时间,一间自己的房间和每月五百英镑的金钱。我们应当去旅行、去闲着、去思考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去看书做梦,无街角闲逛,让思绪的钓线深深沉入街流之中。到那个时候,「莎士比亚死去的诗人妹妹就会唤醒她沉睡的躯壳。她会像他哥哥那样,从默默无闻的先驱者的生命中汲取力量,然后重生。」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偏学术类,断断续续啃了一个多月终于啃完了(居然是上世纪写的,不敢相信)。给“爱和母性”赋予象征性的价值并将其推向神坛,让长久以来榨取女性劳动的意识形态机制成为一件理所当然的默契。女性结婚后被家务劳动剥削,离婚后又因为和社会脱节陷入女性贫困,这些时隔30多年在东亚依然成立。

煤气灯效应 : 如何认清并摆脱别人对你生活的隐性控制

没经历过Gaslighting,后面几章就匆匆翻完了。比较有启发的是前面一些关于为何会产生煤气灯操纵的描述:二战时期,男人上战场女人进职场。尽管女性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可以自由工作、竞选公职、广泛参与公共生活,但是很多女性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渴望拥有传统的两性关系—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强壮男性给自己提供指引和帮助;而在现代社会,随着高度的个人流动性和社会对消费主义的关注,我们比以往更被孤立。从前可以通过一些列广泛的精神纽带获得安全感,现在往往只能靠一个人。伴侣似乎成了我们唯一的精神支柱;直属领导似乎对我们的职业前途和自尊拥有无尽的掌控权;密友似乎成了我们忙碌、孤立的生活里寥寥无几的人情纽带之一。结果,我们把自己希望得到外界认可的需求全都寄托在这些关系上,并指望通过这些关系来给自己下定义,完成自我认知。

天真的人类学家 : 小泥屋笔记&重返多瓦悠兰

没想到最喜欢的部分不是在非洲田野调查的描写,而是最后回到英国的时候。那种回到家乡却是异乡人的疏离感,“像返回地球的太空人踉跄笨拙游走于自己的文化里”。大概这也是人类学最吸引我的一点—从自己熟悉的日常里逃离出来,像初生的婴孩一样,满怀好奇去学习和适应另外一个世界运行的方式。然后再回到那个熟悉的日常,一切也许会陌生到让人不知所措吧。ps:人类学真是太有意思啦!

亲爱的安吉维拉 : 或一份包含15条建议的女权主义宣言

很短的书,排队的时候就随手翻完啦。 1. 质疑语言。语言是我们的偏见、信仰和臆断的温床(这个可以结合「联合国性别包容性语音」); 2. 不要太频繁地使用“厌女症”和“父权制”这样的词汇; 3. 不要把讨人喜欢这件事放在心上,让自己变得讨人喜欢不是女人的职责。我们做的是成就完整的自我,真诚并尊重他人平等权利的自我; 4. 女人不只是被喜欢或被讨厌的客体,还是可以去喜欢和讨厌的主体。真正的权利掌握在先开口的人手里。

存在主义咖啡馆 : 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一生,除了物尽其用,别无他法。

打造消费天堂 : 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

明天有一场上海百货公司的city walk,所以这周就把这本相关的书读完啦。百货公司本身提供的只是消费场所,是人与物的集散场域,但背后作为观察社会关系的视镜及权利再现的空间才是最有趣的。前半部分主要在讲消费空间、百货公司历史,可以对上海开埠后20世纪的「city for sale」城市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比较惊喜的是后面到了消费观念和性别标签,从性别角度来展示了上世纪百货公司成为女性消费和劳动的场所后,与之其来的父权资本主义霸权和性别权利竞逐(读到30年代永安百货「康克令女郎」的时候会心一笑,被商品化的女店员成为百货公司展示文化的一部分,这到了100年后安福路上的bm依旧成立….

三、方法(2)

最高學以致用法 : 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

可以称为《如何激发女性写作》。三星半吧,给清晰又可爱的插图加半星(日本人真的很喜欢图文并茂)。1)大部分人的输入过剩,但输入和输出的比例应该是7:3;2)不用长篇大论,练习输出应该从小事做起。比如描述昨天发生的事情、电影的书的读后感等等;3)多发呆、放空,获取灵感;4)「开心」可以提升及利益和动力;5)专注力很重要,可以设置好一个时限进行输出,利用秒表进行倒计时;6)不用想太多,动手做。五分钟后就能进入状态。

工薪族财务自由说明书

1.没钱是开始理财的最好时机,因为要交的学费少:2. 概率思维对投资的帮助。成功率=单词成功率x尝试次数。要抓住“闪电劈下来的那一刻,保证自己时刻“在场内”;(想起去年疫情美股熔断) 3. 资产配置再平衡是收益率最高的方式,而不是固定的配比;4. 记账并不能改变什么,但能让改变成为可能;5. 保险越早买越好。

四、非虚构纪实(8)

上海拉拉 : 中國都市女同志社群與政治

有点浅,也不是很好读。不过研究还是有意义的。

饱食穷民

虽然书里对于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描写已过去三十多年了,但和当下国内正在发生的事情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消费主义、小微贷款、女性贫困(最近负债组调研的报告);疯狂加班、严重疲劳、全民过劳(甚嚣尘上的996)......关于技术应激那一段蛮有意思的,还有对个体的关注&对过劳的反思-“我们人类获得生存价值感有两个条件:一是职业活动中的成就感,另一个是人际关系中获得亲密性带来的满足感。然而现代工业社会却强迫人们仅通过职业活动的成就感去获得人生的满足。”(ps:对于个例的描述略微有些啰嗦,但也看出了作者作为新闻记者对个体的关注。

安乐死现场

之前豆瓣一直在转用于安乐死的3D打印胶囊舱,所以就好奇读了一下这本书。还蛮值得推荐的,因为讨论“我们如何死亡”也是在思考“我们该怎样活着”。 全书的结构很清晰。作者18岁去欧洲留学,而欧洲又是安乐死合法化的源头,取材就先从土壤肥沃的欧洲开始;然后带着对个体主义的迷思回到了日本。探索植根在日本里的、代表着东亚社会的家族观念和集体主义,和由此对安乐死的态度。 死亡到底是个人的事情,还是集体和社会的事情呢?

如果说东方社会的生死观更受儒道的熏染,是“死生由命,天人合一”;那西方的生死观更如19世纪英国诗人所言: I am the master of my fate; I am the caption of my soul.

回归故里

纵然不太喜欢中间政治的部分和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优越感,还是不能影响因为一些共鸣和作者的真诚而给出四星。作者儿童的时候没有阶级的概念,直到学了社会学成为了知识分子才意识到阶级的存在。于是在之后的人生里,一边努力奔向特权阶级扮演精英角色,一边逃避原生阶层忘却贫瘠过去,直到以父亲去世为契机,又开始重新审视故里和家庭的一切。研究理论很容易陷入单纯形而上学的抽象讨论,而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经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把自己作为方法」。全书中最能引起共鸣的2点:1)「母亲问“什么时候回来?”我闪烁其词,以太忙为借口、其实我无意履约。从家里逃出来之后,我没想再回去」; 2)「对于艺术作品的喜好或者对一切文学艺术的喜好总是会让一个人显得更高级,这种高级是通过与那些没有机会接触艺术品的人相比较而实现的。

我們最幸福 : 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很小的时候听过一个说法,从卫星图上看东亚地区,在灯火璀璨的包围中有块隐秘朦胧的黑暗角落,那就是北朝鲜。这样的黑暗沦为了发达国家的笑柄,但同时也赐予了朝鲜人难得的私密和自由—两个年轻人在黑暗的长久庇护下散步约会,花了三年时间才牵手,又花了另外六年蜻蜓点水的亲吻。最后脱北后再相聚,现代通讯的方便快捷却扼杀了彼此的神秘感—他们的关系只有在北韩的逆境中才茁壮成长「只有在他们用珍贵的纸片写信给对方,或借由缺乏燃料的缓慢火车传达情意时,两任的情感才可能产生深刻的意涵。」一直对朝鲜只有个大致印象,第一次看到这样基于个体细致入微的描写。当一个国家人们讴歌赞美我们最幸福的时候,它离极权就不远了。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中国食辣史 : 辣椒在中国的四百年

不太符合预期。你说这是社会/人类学术作品吧,这里面的阐述都太单薄空泛了一些(关于甜食为啥没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流行起来;包括很多重复累赘的部分);你说这是饮食文化作品吧,它又不够生动有趣。 总结一下核心的几个点:1)吃辣是一种通过自我伤害来达到群体共情的手段,这对地缘社会的移民底层人民来说很重要;2)下层劳苦人民干体力活需要补充蛋白质,需要用浓烈的调料掩盖食物不新鲜的本味。 其实就是一篇杂志专栏能讲完的事儿,感觉没太大必要写一本书。

阅后即焚Snapchat传

两年前说「Snapchat就是最适合年轻人的社交软件」,读完这本书后,能把以前一些想法串联起来了。比如为什么需要阅后即焚,为什么“此时此刻”这么重要,网络社交的私密性和公共性的关系...etc 总觉得在这个时代怀着理想做社交产品的人都有一种英雄主义。因为首先要推翻巨头玩的那一套反其道而行,走一条没人走过的道路本身就需要天才般的创意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然后做起来之后,还要面对庞大帝国布下的天网,遇到被绞杀和疯狂抄袭的困境。但也感谢天才般的创业者们,正因为他们勇敢地对权威发起挑战,才让我们普通人能拥有去探索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我在京都居酒屋

睡前读物,很轻松助眠的一本小书。对于日本文化爱好者来说,也是有很多熟悉的元素:伊坂幸太郎、森见登美彦、《在京都小住》、铁道迷....等等。不过不是很喜欢里面的日式用词(比如「一生悬命」这种),感觉作为严肃书籍(而非网络部落格)来说用语不是很规范。 什么时候的啤酒最好喝呢?是工作了一天后的酒,是有人一起喝的酒,是女人35岁之后可以毫无顾忌一个人去居酒屋喝的酒。好羡慕作者这种旅居的状态,可以一边喝酒一边认识奇奇怪怪的人,真是非常京都啊。 (ps:感觉就算是上海这种最亲日的城市,也没啥居酒屋文化。大部分都是半成品流水线的加热和一进门就齐声用蹩脚日语大吼「依拉瞎姨妈色」的店员。居酒屋的魅力大概在于跟着季节时令走的菜单、神龙不见首尾的店长,还有说着任性话的常客。

五、散文(3)

旅行的艺术

看到最后面帕斯卡尔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他的房间里。”而我就是安安静静待在风灌来灌去的房间里看完的这本书www 想起泡泡之前送我的书,他在明信片里说:“在足不出户的日子里,文字是我们最大的慰藉。”

埃菲尔铁塔 : 罗兰·巴尔特文集

巴尔特实在是太厉害了。把铁塔解读为正在勃发中的植物新芽、绽放中的花卉、一头使巴黎人惊奇的巨大长颈鹿、模拟着“性”刻制而成的阴茎…读的时候就感慨身为人类的美妙之处—铁塔只是钢筋和孔眼的精密计算,是人类潜在无边的思考,赋予了它含义无穷的密码使命和穿越时空的凝视联想。哎,什么时候能去欧洲旅行啊…

寺山修司幸福论

早上读完的,这本没有《扔掉书本上街去》好看诶。寺山修司真的很喜欢写赛马和“希望病”了。

六、摄影(3)

光景宛如昨 : 《你好小朋友》第二部

胶片的细腻和生动,让人想起同样穿越时空的电影《奇妙的比沃格拉夫电影公司》。还有Netflix 的 Kodak Chrome,父亲在胶片店冲洗出了最后一卷胶卷,说:“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进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香港的另一面

很值得夸奖的是,这里面照片的编排都有一定的思路和导读在,像有一根线把珠子串联起来。而不是只是把珠子零零散散铺开,让读者自己去揣测里面的意蕴(国内策展普遍都是后者)。 很喜欢市井生活记录那几个章节。香港在很多现代人的印象中是赛博朋克、赌马金元、纸醉金迷的大都市,但这本摄影集展现香港1950-1980的模样,是繁荣之前的破落,成就底下的磨难,浮华背后的苦楚,概念之外的细节。 照片是记录,但按下快门的瞬间是摄影师的理念和动力在驱使。用镜头记录下阶层的劳苦大众,可能就是上世纪香港左派摄影师的理想主义体现(和差不多同年代、外乡人视角的《光景宛如昨》相比,多了一分意蕴吧)。

论摄影 : 插图珍藏本

适合把实体书买来,时翻时新的那种。作者认为拍照不是消极观察、是一种参与形式,一种鼓励正在发生的事情继续下去的方式。喜欢里面关于拍照的比喻--摄影本身是一种窥淫癖,相机的镜头是伸出的“阴茎”,按下快门的瞬间就是对现实的一种“射精”(英文也都是shoot)。摄影也是一种权力工具,因为摄影者用摄影完成了对拍摄对象的占有(让我想起了《奥斯维辛的摄影师》)。 另外一些记录: 1. 十九世纪最有逻辑的唯美主义者马拉美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本书里终结。今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张照片中终结; 2. 照片不只是存在的事物的证明,而且是一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事物的证明,不只是对世界的记录,而且是世界的评价; 3. 摄影的威力在于,它保持随时细察立即被时间的正常流动取代的瞬间。这种时间的

七、小说(7)

最喜欢:

我的天才女友 : 那不勒斯四部曲1

去旅行的路上读了大半,回上海读完了~ 可能期待比较高吧,读完感觉有一点点过誉了。 如果说背景发生在偏僻破败的小镇,那么在每一个故事里,总有一个女孩负责光彩夺目、花团锦簇,一个女孩负责孤僻阴郁、尖锐叛逆。她们一起成长,相互扶持,有着少女时代的惺惺相惜和嫉妒,以及长大成人之后的渐行渐远和孤独。好喜欢结婚当天那段描写,埃莱娜看到躺在床上的白色婚纱形容说是「像一具女尸」。因为当莉拉美妙绝伦的躯壳钻入这袭华美的白袍,那么天才女友也就死去了,少女时期彻底终结了。 Ps:不管是在哪个故事里,我总是属于青春期里眯着眼睛像猛禽一般的「坏女孩」。然后在长大成人之后,被「好女孩」说"You are my BRILLIANT friend".

新名字的故事 : 那不勒斯四部曲2

「荡涤我故作的柔顺,给我以必要的勇气和决心」

离开的,留下的 : 那不勒斯四部曲3

这一部里终于出现了女权相关的话题诶~ 想起 Normal People 里那种彼此依靠互相修补的亲密关系(love is fatal),这本书就完全是一个反面(love is a lie)--每个女孩是不是都要经历混沌的吉诺,男子气概的彼得罗,表现出充分的理解和共情但实质只是把女性主义作为工具去满足自己猎艳欲望的尼诺,然后才发现世上并没有一个男人值得被爱。「成为一个真正的女权主义者,就是对浪漫爱彻底祛魅的道路。」

失踪的孩子 : 那不勒斯四部曲4

两个女人,一个出走,一个留守。前者在尽收功与名、获得世俗上的巨大成功后,却说出了那句“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Elena的故事太熟悉了,似乎是每个小镇做题家从小就被灌输的“读书改变命运”叙事。但不是每个人都像她这么幸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永远有一面影子,一个假想敌,一位独一无二的天才女友。那是一个不曾被社会规训和束缚的人,是一种野蛮而天才、自然又原始、柔软而刚烈的女性力量。 看完了四部曲,那个困惑已久的问题变得更加模糊了—我们应当如何度过这一生?

派对恐惧症

女友们推荐的。后面几章絮絮叨叨的意识流给我看得昏昏欲睡,前面几章挺不错的。有时候看完一部电影读完一本书,对里面的情节故事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氛围感还像余韵一样残存在脑海里。比如同样是描写情欲,很多文学作品给人的氛围感就是「欲望闻起来如同夏日桃子的幽香」,它是隐秘的、柔雾般含蓄内敛的;但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静谧午夜、诡谲的红色月光、看似平静的海面下掀起了一股惊涛骇浪 — 是野性、力量饱满、赤裸裸的女性欲望。

你的夏天还好吗?

比预期稍微低一点,3.8颗星吧。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很像《新婚之夜》(其实比新婚细腻很多,各种细腻的比喻和描写更像《台风天》,但没有后者那么精准)。按照自己的境地很容易代入,那种贫穷、焦虑、窘迫和无奈,明明可以找到共鸣,但始终是一种很疏离的旁观感。大概是对自己的人生也没有很强代入感的关系?喜欢《角质层》这篇,都市女孩的精致外表下的脆弱和不安,描写得太到位了。《尼可塔酒店》也还不错,好朋友之间的阶级差异造成的消费观差异进而生出罅隙,这种不被选择的出身真是一声叹息的无解问题。明明书名和作者名都是盛夏般饱满的希望,翻完书却是一种《寄生虫》里说的“地铁味”绝望。

护身符

回乡高铁上读完了。这种清醒和混乱不断交错、现实和梦呓不断交织的感觉,有点像吉本芭娜娜的感觉。

八、读了还不如不读系列(7)

如何不喜欢一个人

因为昨天“姐妹互助挂渣男”的 Tinder 文档,去翻了一下这本书。可能是没经历过,觉得全书把当事人刻画成纯白无洁的小白兔、而对方是十恶不赦的心理变态大魔鬼,似乎有失偏颇诶… 感情里的事情,哪有百分百的黑与白,我们与恶的距离都只有一步之遥罢了(还不如去读《爱得太多的女人》,至少后者我还给了两星…

爱得太多的女人 : 给所有为爱迷茫的女人

又名《我一切亲密关系失败的根源都是垃圾原生家庭》。看得我头疼,真的很一般。因为童年糟糕的亲子关系,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也“强迫性重复”糟糕的相处模式。可能我既不是爱得太多的女人也没遇到这样的女性朋友(影视剧里看到这种人设可能也会弃剧),没有办法找到共鸣。而且明明是心理学相关读物,对于理论的阐述也太少了,大量的篇幅都在对话体举例子。最后,封面和书名为啥这么古早都市情感体🤦🏼‍♀️

失落的卫星 : 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略失望,果然要慎读在播客界活跃的作家。说刘子超“是中国的何伟”也太过誉了,何伟一直保持着在文化冲突和与普通人长时间相处中最容易失却的信任与善意,而刘的写法透露着高高在上的气息。结合历史背景写旅行是个好事,但对于在地生活、当地人交往的片段都写得浮光掠影,很多时候有一种“为了搜集写作素材”的刻意感。以及“冷得像前女友一样的煮鸡蛋”这种文风在严肃文学中看了让人很不舒服,张嘉佳的都市伤痕文学都不这么写。

川菜 : 尝到了川菜也就尝到了生活。

前段时间看了一大半,趁假期读完了。还是喜欢《鱼翅与花椒》,至少写了很多饮食背后的文化,而且西方的局外人视角很有趣。这本书的话,谁能跟我讲下跟下厨房食谱有啥区别…?也有点太单调乏味了(可能也跟我对川菜不太感兴趣有关)。

岂不怀归 : 三和青年调查

正如作者在后记里所说,这只是一份流水账式的研究笔记(所以不要带着“浙江村”的预期去读…)。之前看了NHK的纪录片,逛了三和贴吧,再看这本书就觉得没有提供更多的insight了。另外有一点,这几年媒体比较喜欢报道的硅胶娃娃、杀马特、三和,更多都是聚焦在底层男性身上。很想知道有没有跟踪记录报道底层女性的,比如NHK的《女性贫困》这种。

穿透 : 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听了看理想的播客读的,穿透,实在是穿不透。全书基本上是十几年前的社会新闻和几十年前的电影小说,再配上各种马克思说、米尔斯说、韦伯说、伯格说……所以作者不生产文字,只做社会学的搬运工?想不通这种书怎么也要出版浪费纸张,地球太可怜了(ps:文笔太差了太差了,百家号小编文风)。

夜晚的潜水艇

读完看了评分一脸问号,仿佛回到了高中文学社的每月校刊。只有最赞能表达出我的心声「围绕潜水艇的豆瓣群吹,是今年最华丽的一件皇帝新衣。」

——————

2021书单

[1] 爱的多重奏: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964304/ [2] 道德浪女 : 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410452/ [3] 成为波伏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317169/ [4] 城市表情 : 从 19 世纪到 21 世纪的都市摄影: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42052/ [5] 地下室手记: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990839/ [6] 路上观察学入门: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9942/ [7]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04954/ [8] 知晓我姓名: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93999/ [9] 洗牌年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458441/ [10]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835082/ [11]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896921/ [12] 煤气灯效应 : 如何认清并摆脱别人对你生活的隐性控制: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978658/ [13] 天真的人类学家 : 小泥屋笔记&重返多瓦悠兰: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712255/ [14] 亲爱的安吉维拉 : 或一份包含15条建议的女权主义宣言: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70304/ [15] 存在主义咖啡馆 : 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70538/ [16] 打造消费天堂 : 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232097/ [17] 最高學以致用法 : 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73864/ [18] 工薪族财务自由说明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157448/ [19] 上海拉拉 : 中國都市女同志社群與政治: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036245/ [20] 饱食穷民: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895571/ [21] 安乐死现场: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462752/ [22] 回归故里: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942789/ [23] 我們最幸福 : 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428468/ [24] 中国食辣史 : 辣椒在中国的四百年: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454375/ [25] 阅后即焚(Snapchat传):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479741/ [26] 我在京都居酒屋: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390850/ [27] 旅行的艺术: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56461/ [28] 埃菲尔铁塔 : 罗兰·巴尔特文集: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67395/ [29] 寺山修司幸福论: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245611/ [30] 光景宛如昨 : 《你好小朋友》第二部: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74464/ [31] 香港的另一面: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43326/ [32] 论摄影 : 插图珍藏本: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282084/ [33] 我的天才女友 : 那不勒斯四部曲1: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78124/ [34] 新名字的故事 : 那不勒斯四部曲2: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86954/ [35] 离开的,留下的 : 那不勒斯四部曲3: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04959/ [36] 失踪的孩子 : 那不勒斯四部曲4: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72069/ [37] 派对恐惧症: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436761/ [38] 你的夏天还好吗?: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53294/ [39] 护身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978753/ [40] 如何不喜欢一个人: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38446/ [41] 爱得太多的女人 : 给所有为爱迷茫的女人: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957796/ [42] 失落的卫星 : 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25453/ [43] 川菜 : 尝到了川菜也就尝到了生活。: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05050/ [44] 岂不怀归 : 三和青年调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134022/ [45] 穿透 : 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217670/ [46] 夜晚的潜水艇: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05045/

sns